四川报道讯 (谢支宁 肖建荣 徐明元)为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采摘农业、综合种养结合的现代农业,打赢打胜脱贫攻坚战。三星乡党委政府利用金融扶贫小额贷款这一政策鼓励创业人员大胆创业,实现自我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对有创业意向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人员还给予小额贴息贷款,解决了他们的资金难题,去冬今春先后发放小额贷款200余万元,助力40多户贫困户摘掉穷帽脱贫,此外,还采取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联动的方式,为创业人员开展企业管理、市场分析、营销策略等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大大提升创业的成功率。为此出现了一批用小额信贷拓宽致富道路的先进典型。
袁绪喜:养鸡技术排上用场走上致富路
“付微少利息就能贷上款,真是解决我的大问题了!”5月4日,笔者深入三星乡双山村六社走访贫困户袁绪喜时,在他的养鸡场,笔者看到一只只鸡仔生龙活虎,长势良好。见状,他高兴地对笔者说。
袁绪喜今年47岁,个头瘦小,很有精神。与之交谈,他情不自禁的给我谈了他的养鸡经历,以前他在外面打工,由于缺乏技术,只能找一些力气活儿做,加之父母年老多病,一年下来挣的钱不够家庭开支,住房也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家庭贫穷的现状尽管努力了,但穷帽始终难于摔掉,长期在外既没照顾好儿女,也没照顾好父母,去年帮扶我家的市委党校工作人员谷峰同志在电话中谈到让我利用金融扶贫贷5万元款回乡创业。由于我在外打工时给别人养过鸡,学到了一门养鸡技术,见住地之处闲置土地多、水源也好,我便向信用社贷了5万的款就试着买了300只小鸡仔,搞家庭小养殖。我对照资料,结合实际与自己的经验,不料成活率达到100%,这在别人看来也许我是在“夸海口”,其实我是实话实说。就去年养300只鸡来说,小鸡仔8元每只,去年春节前上市销售一空,除去成本,纯收入达到12000多元。今年,在驻村帮扶单位和村两委的指导下,我和社上的6户贫困户组建了专业合作社,主营生猪、土鸡、蔬菜。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又向信用社贷了30万的贷款建圈舍,购买鸡苗1000只,仔猪500头,种植蔬菜120亩。同时,招聘本社民工邓光孝作为养鸡场的长期合同工。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管理、科学饲养,目前,每只鸡都达到了2斤左右,成活率100%,预计六月可全面上市,按目前市场价格,可创利润4万元。比起在外打工,我在本地创业还是划算得多,既照顾了父母,也养育了儿女,今年我脱贫了,真的我很感谢党和政府!说到下一步打算,他还将扩大养殖规模,建一个养猪场,计划年出栏肥猪200头,既可加大自己收入,又可以解决乡邻就地就业的问题。目前,猪场建修完工,配套设施也将完善,仔猪入舍七月可实现。
“小额信贷着实助推了农村经济发展,引领了农民科技致富,我社农民袁绪喜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我社有意向回家创业的还有三人。我社的100亩蔬菜基地初见成效,也将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就地打工。”双山村六社社长如是说。
“真没想到,一般养鸡场的成活率在75%左右,可袁绪喜养鸡的成活率却达到了100%,真算得上是一个奇人,超能人。我们将加大小额信贷的投放力度,加快村民早日脱贫致富的步伐。”双山村村主任邓光红讲道。
骆传武:生态种植规模化大胆开辟致富路
来到梓童村五社,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无不让人陶醉。一行行塑料薄膜整齐有序地排列在成片连接的地块之中,穿过地膜的一株株葡萄幼苗迎着阳光正在茁壮成长,远远望去,尤为壮观。
当我走到正在忙着给葡萄苗浇水的人群里时,五社村民牟玉明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业主骆传武家的临时工,我家流转土地四亩给了业主,业主每年按每亩四百元的标准给我土地流转补偿金。然后,我又被聘用为临时工,业主每天付给我50元工钱,我夫妇二人都在这里打工,算下来,一年的工钱加上流转费可挣上8000元左右,我们年纪大了,只能做些轻活,不便去外边打工,跟原来相比,强多了。”
说话间,笔者遇见开着一辆长安车的业主骆传武回来了,他热情地与我打上了招呼。当我问及他在外务工与回乡创业相比的感受时,他颇有感触地说:“在外务工只能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象我们这样没有多少技术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才是长远之计,在外打工10多年了,我还是个“穷光蛋”说到这些经历,我都不好意思了,如今我觉得我要抓住我乡用小额微息贷款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契机,发展自我,壮大自我,做强实体,我最欣慰的是我今年3月就脱贫销号了,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让还没脱贫的老乡我能给他们帮一把……”
“我们乡属于典型的穷困边远山区,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乡一是组织乡村社三级干部到外地考察学习;二是组织农民工进行种养技术培训;三是争取资金、项目,培育主导产业;四是加强流通领域建设;五是大力用好小额贴息信贷助力贫困农民工如期脱贫致富。”梓童村村支书牟顶永告诉笔者。
笔者从中了解到:骆传武去年九月获得了乡政府给予的5万元小额信贷。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个能用好小额信贷的创业典型,为着圆自己的创业梦,他先后在恩阳区天官乡西兰村学习葡萄种植技术,经过自己的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共流转土地80亩,种植葡萄30亩,丑柑育苗可栽植30亩,套种南瓜、西瓜、辣椒等。其中水稻田每亩流转费500元,旱地每亩400元。忙时请临工20到30人左右,临时工每人每天能挣到工钱50元,有效地解决了他所在社区的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谈到目前的效益情况和以后的打算时,他喜滋滋地说:“去年腊月种植出产的莴笋、豌豆尖等蔬菜都卖到了好价钱,由商家直接到地里收购,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今后流转土地的面积将增加到300亩。”
梓童村四社:周斌农场展生机
周斌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家底薄弱、无任何固定收入,为了创业曾“下海捞贝”“上山寻金”经过数十年的爬摸滚打但穷根未拔,这样一来,使他认识到没有新思想、新观念不行。2015年6月他回到家乡,决心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以新时代新农民的新气魄来创办一番新事业,圆自己的“脱贫梦”成就自己的“致富梦”。
抢抓住机遇谋发展
常言道: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2015年9月他率先找当地政府贷贴息款50000元,并说服贫困户谢朝军、杨学勇去贷款,去争取项目,就这样他们三人联合用150000元贷到的资金建起农场,2015年10月流转梓童村四社土地100亩,按每亩400元的价格与当地农户达成协议,承包鱼塘1个,还建起采石场1个。他回乡创业的决心,尽早脱贫的愿望被三星乡党委政府感动,乡党委政府有序组织周斌农场工作人员到恩阳区青木镇花果村学习丑柑栽培管理技术。学回技术后,栽植丑柑80亩,建果园搞立体农业,也实现了他所在地剩余劳动力就地打工。周斌热爱学习,勤钻生产业务,工作思路清晰,他的场子说是果园也是菜园。他种的蔬菜品种达20多个,南瓜,茄子、白菜、西芹、辣椒很受巴城老板青睐,他的举动也很受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赞许,据笔者了解到周斌很有实干精神,短短几个月脱贫销号,他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还带动了周边村社发展,他的投资项目也在不断扩大,今年4月他又建了一个占地10多亩大鱼池,目前已组织好鱼苗近期投放。他的果园栽植丑柑80亩,流转费这样高,而且笔者还了解到这种水果挂果见效的周期要三年五载,才能达到丰产期,他是如何使盘活自己的基地有效运转的呢?笔者在下文找到了答案。
“以短养长”闯新路
水果生产是项生长周期长、利益见效慢的产业。不少果农大户常因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枯竭,陷入难以为继困境。有的人只好中途亏本向外拍卖;又有的人只好无可奈何地中途废弃。这是他见到的了解到的。
为了做出一番成绩,周斌前面的路并非坦途,去年春他组织他的亲人谢朝军、杨学勇到外地学习巴山土鸡养殖技术,建起一个养鸡场,邀请三星乡兽防站医生为常年业务指导。全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农庄建设中打理中。经过不断努力,最终探索出一条以综合养殖辟收、绿色蔬菜催收、多种经济增收和石厂生产助收的现代生态农业。
去年8月购回鸡苗10000只,成活7500只,今年3月销售一空,总收入达到300万元,除去成本,形成利润80万元;种植的无公害创利润10多万元,综合养殖场总利润达到85万元。
据笔者了解:以上三个例子仅仅是三星乡用小额信贷让贫困村民如期摘掉穷帽拓宽致富道路的一个缩影。“我们将加大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8年全面完成全乡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用科技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星乡党委书记肖仕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