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叠加国土政策 共建幸福新村
2016-08-22 16:15:57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周小西
四川报道讯 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三大国土项目”为抓手,推进项目安排精准到村,产业帮扶精准到户,政策兑现精准到人,统筹解决区域整体贫困和农户个性贫困,全力打赢新时期精准脱贫、全面小康攻坚战。全区贫困人口由2013年建区时的8.44万人下降到2015年末的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6%下降到10%。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统筹项目到村,实施基础扶贫,助推农村发展
以“弱村”为重点,全域规划。坚持“保资源、保发展、保民生”的土地资源利用理念,编制形成以“总规”为统揽,基本农田保护、废弃工业用地复垦、土地开发与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8个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8” 全域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突出贫困村优先原则,按照“超前运作、分步实施、全域覆盖”的思路,扎实开展“十三五”土地项目规划,计划2016-2018年实现119个贫困村“三大项目”实施全覆盖,完成投资34.16亿元。
以“整合”为手段,连片推进。按照“建一片、成一片、致富一片”的原则,以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农民技能培训和生态建设“六大工程”为抓手,整合连片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小农水、村村通“七大政策性项目”,统筹资金,连片规划,同步实施,加快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成区以来,建成中心村9个、聚居点143个,改造农村危旧房2.4万户。未来三年,将完成4个统筹城乡示范片、9个中心村、192个幸福美丽新村、220个聚居点的建设。
以“市场”为动力,多元投入。资金短缺是项目实施的最大瓶颈。除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外,坚持市场导向,按照民主议定招商条件,公开上网选定投资人的基本程序建立社会投资人备选库,由项目村组成立业主委员会,与“备选库”中意向投资人“双向选择”确定投资方,提高招商实效,有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实施。目前,全区备选入库社会投资人16家,招商引资实施土地整理项目4个、总投资6亿元,自投土地整理项目11个、总投资1.2亿元,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运用流转收入回购社会资金投资形成的项目指标,净收益返还项目区,推动项目区可持续发展。目前正争取在成都交易已验新增指标2100亩,可实现收益约6.2亿元。
统筹政策到户,实施新居扶贫,助推农民安居
政策引导分类安置。在项目实施区,着力将农房建设作为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产能力和劳动效率的重要载体,实行“宜聚则建、支持购房、严控散建”的调控政策,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十条措施”,明确农户凡在恩阳城规划区购房的,除享受200元/平方米的普惠性购房补贴外,同等享受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危旧房改造、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性补贴,大力引导人口向城区转移。同时,切实加强规划、用地、审批和执法管理,从严明确分散自建的申请对象、用地面积、审批流程,凡不符合村镇规划、申请面积超标、有违法占用土地建设住宅记录的一律不予批准,强化约束管控,减少资源浪费。
奖补到户共建新居。按照增减挂钩政策规定,对拆旧房屋及其附属设施按建筑类型和建筑面积给予建房补助(150元/平方米不等),户均可获得约8万元的拆旧资金;个别拆旧面积大的农户,可不花一分钱就换得新房。若贫困户拆旧建房资金不足,可通过区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基金,由贷款银行按照5-10倍投放贷款,政府按照“先收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的原则给予贷款人财政贴息,确保贫困户的新房顺利建成。成区以来,依托挂钩政策规划实施“巴山新居”聚居点52个,吸纳拆旧农户2065户6195 人。统筹避险搬迁,坚持农户安置与增减挂钩、土坯房改建、生态移民、巴山新居等项目相结合,搬迁群众平均补助较单一的避险搬迁补助金额提高1.875-1.923倍。目前,已完成避险搬迁安置1065户。将聚居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建设范围,实现路、电、水、电视、通讯“五通工程”同步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1+6”公共服务同步配套。
廉租兜底保障特困。对项目区内鳏寡孤独等无房居住的特殊群体和无财力建房特困家庭,在项目区聚居点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农村廉租房进行安置。由村民代表一年一评议入住人员资格,并由村委会按0.5元/平方米标准收取月租金用于日常管护。目前,依托土地项目,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105套,安置特殊人群和特困家庭103户396人。
统筹资源到人,实施产业扶贫,助推农业增效
跟进土地整理,改善生产条件。加大土地整理跟进实施力度,将拆旧宅基地和聚居点周边荒地、未利用地等整理复垦为耕地,配套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旱改水、耕作层剥离、地力培肥等措施,建设“田成片、水成系、路成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成区以来,共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33个,其中省投项目8个、自投项目11个、灾毁耕地复垦项目7个、高标准基本农田7个,项目总投资3.5亿元,建设总规模29万亩;项目涉及24个乡镇281个村,覆盖农户8.6万户30.8万人,其中有建卡贫困村45个、贫困户12875户49000人。目前已经终验项目8个,取得新增耕地指标25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开展土地流转,加快产业培育。对项目区整理出的耕地重新确权颁证到户,新增耕地面积作为机动股权分配到建卡贫困户。建立数字农村管理系统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加快发展芦笋、川明参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通过多地试点,探索形成了“农户返租、产值分成”、“支部引领、分户经营”、“土地入社、按股分配”、“分户管理、联产分利”四种土地流转模式,全区整理土地完成流转14万亩,流转率48.3%。引进重庆安碧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莲藕种植与深加工等15家业主开展特色农业规模生产和经营,投资规模逾21亿元,已建成下八庙弥猴桃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共享土地红利,助农脱贫增收。坚持把保护农户利益、促进农户增收作为项目实施的目标底线。在下八庙镇钱库—凤凰包项目区开展产业助民增收试点,建立起农户与园区业主间的“152”利益分配新机制,“1”即保底租金,每亩每年按450斤黄谷折价;“5”指园区投产后,农户返租并管理生产,公司指导并回收产品,按每亩净利润的50%分成;“2”就是农户仅投入劳务,园区投入、管理、销售公司负责,按每亩净利润的20%分成。针对扶贫攻坚特殊任务,探索形成双优先、双保底、双分红的“三双”机制,即产业发展中贫困户优先流转土地、优先入园务工,基本收入由土地租金保底、扶贫信贷投入回报保底(当贫困户将扶贫信贷资金入股到专合组织,产业未投产期间,每年可获得投资额8%的保底回报)。同时,参与小额贷款投入分红,即贫困户将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专合组织,园区投产时按投资比例分红;参与财政扶贫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分红。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资金、社会资金用于专合组织发展产业,按2(村集体):3(业主):5(农户)的比例分红,其中:村集体分红部分的60%作为村集体收入,40%作为产业滚动发展资金。项目区农户通过产业带动,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