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http://bz.scbdw.cn
 
 
 
 

 

 

首页 部门动态工商质检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党风廉政政策法规科技教育三农在线旅游美食卫健|市场监管交通建设
南江县八庙镇燕山小学:举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及策略专题讲座
2021-09-17 13:23:54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admin
     四川报道讯(王德渊)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活动、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主渠道。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科学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近日,南江县八庙镇燕山小学举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及策略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校长黄明主持,包尔斌主讲,全体教师参加讲座。
      
     本次讲座主题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及策略”。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策略。
     讲座第一部分,包尔斌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学习。一、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具有指导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研究的对象涉及教学的一切要素和环节。课堂教学研究应着力对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实际、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展开深入分析。
     (一)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结合内容标准,深刻理解课程目标,按实施建议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二)研究教材教法。1、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要树立教材权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厘清教材内容的层级关系,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和单元中的逻辑定位,特别是同一教学主题在不同年段螺旋上升的层次性,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层次性中实现课程育人功能。2、立足生活选择教法。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老师要立足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三)分析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个体差异情况和成长发展需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关注焦点、思想认识困惑等。准确把握学生所处的学习场景,选择恰当的教学工具,关注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着力激发学习探究动力、缩小发展差异、强化价值引领,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回应,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四)制定阶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在教师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研讨的方式进行制定,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完成。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1.学期教学计划。学期初,要研读课标、教材和配套教学用书,了解本学期主要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学期教学 计划。教学计划内容包括:①班级情况分析,包含学生的思想实 际、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基础、兴趣、习惯等;②本册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③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④教学进度安排;⑤ 教学评价。其中,对季节性较强的,与学校和班级活动、时政 要事等联系紧密的内容,可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编写教学进度表。2.单元教学计划。(1)单元整体内容分析。认真阅读教学用书(含光盘),补充掌握与本单元教学主相关的学科知识与背景知识,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把握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主题,理清本单元各课时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2)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教学开始前,要通过访谈、调查、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已有认知水平,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准确制定单元教学目标。(3)单元教学进度安排。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教学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五)开展集体备课。针对学科教师多为兼职教师的现状,提倡集体备课,资源 共享。集体备课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以单元备课为主,个人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分工合作,集思广益。集体备课重在解读教材,找准目标、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活动和方法以及适宜的课程资源等。授课教师在使用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资源时应进行二次备课,不能简单照搬照用,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集体备课应尽力做到一月一次。
     二、课堂教学设计: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基于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在课前通过集体备课和个人的二次备课,科学地完成教学设计。
     (一)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国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理念,其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培育为指向,体现本课程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性质。1、落实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形成健全人格,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2、聚焦学科素养。结合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内容,深入思考和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必须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取向,关照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营造有情义、温暖和谐的课堂,在知情意行的融合统一中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学科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体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素养培育路径。3、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立足于解决学生真实问题,满足学生真实需要。目标设计要进行充分的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突出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班本化”定位。
     (二)确定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性质和理念,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准确性。1、明晰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相似的内容在不同的年段其教学重难点也不同。确 定重难点时不拔高,不超标,也不降低要求,要针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着力点,找准难点进行重点指导与点拨。2、融入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了解统编教材编写体例、意图、活动图标等基础上,充分用好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提升认知、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的方式方法。3、联系生活实际。在用好教材的前提下,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材内容的时间和空间局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访谈、制作、游戏等活动。
     (三)明确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性质,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分析学情,以学定教,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选择并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整体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1、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应注重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撰写报告、制作图表等,注意发挥各种教学活动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达成教学目标。2、注重学生学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与之相符合的学习方式,适切运用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丰富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例如通过绘本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辨析,学会选择,自我建构,形成学科思维方法。 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与语文、科学等学科的联系,整合同一主题教学内容,促进学科间的联合学习;重视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资源,用好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等,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种信息化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 互联网”的智慧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创设多种交互情境,丰富教学行为,拓宽学生视野,搜集教学数据,促进教学改进。
     三、课堂教学实施: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的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开展课前预习。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在课前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预习,明确预习任务,注重预习方法的给予及指导,认真检测预习效果,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1、明确预习任务。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为保障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分析学情及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前置作业,明确预习任务。根据课型特点,可采取多种任务形式,如调查研究、参观访问、阅读分析等。教师应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鼓励学生认真参与。2、指导预习方法。教师需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搜集、观察、整理、实践、参观、访问、调查等预习方法,并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应共同参与到预习活动全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点,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预习效果得到充分的保障。3、检测预习效果。 课前教师应认真检查学生预习作业,采取分类、整理等手段对学生预习作业进行评判,并将学生预习情况登记入册。对预习效果欠佳的再推进预习,确保课前预习效果。
    (二)推进课中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必须以深入了解学生为基础,充分运用预习成果,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运用多种策略组织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1、运用预习成果。课堂教学要充分重视预习成果,运用交流、展示、讨论等多种方法,让课前与课中学习有机融合起来,打通课前学习内容与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的学理联系,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于课前预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略讲,也可以在启迪思维与开阔视野方面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课前预习中的存疑或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领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学习。2、明确目标任务。教师应有强烈的目标任务意识,明确本课时目标任务及活动目标任务与整课目标任务、单元目标任务、课程目标任务的关系。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为目标和任务服务。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主动学习惯。3、创设学习情境。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流程,创设合适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需充分考虑本课特点及本班学情,既符合课程学习要求又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思维规律。情境创设应基于学生熟悉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现象或生活事件展开,具有生活性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情绪与思维的有效 参与。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梯度合理的探究问题设置,避免为情境而情境,舍本逐末。情境创设还要注重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注重体验式教学,中高年级应加强问题导向探究。4、开展师生活动。从教学任务出发,设置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如情景表演、小组辩论、故事讲演等活动,营造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共学性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 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需要,在情境体验和活动中扩展教学时空,增进自我认同,内化道德品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检测学习效果。依据评判指标多元化的特点,检测学习效果的形式也应多样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检测:学生活动是否充分,学生是否有体验、感悟、分享的时间和机会,学生是否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机会,学生是否有倾听、记录、讨论的习惯,学生能否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基本达成学习目标,学生是否能体验学习的愉悦,对本学科的后续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效果的评判应以学生参与度为重,综合多种指标进行评判。
    (三)优化课后实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实践性作业。作业设置应做到时间合理、类型多样、实践性强,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体现本课程特点,让课堂的学习与课后的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统一。1.注重实践作业设计。实践作业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体现课程的目标任务。作业内容符合课程特点及学情特点。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科特点,以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为主,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实性。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可开展资料查阅、访问交流、实地调研、社区服务等。2.加强反馈辅导。作业指导应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教师应给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行动有目标,心中有方法,实践有步骤,活动有效果。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作业,教师应给予过程性的指导。作业反馈注重及时性与多样化,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作业的评价以鼓励为主,重视过程性与学生的参与度。注重作 业评价的资料留存,作为期末评定依据。
     四、课堂教学评价:从课程性质出发,依据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理念,突 出价值引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判断、行为选择,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确立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多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教师要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二)确定评价内容。关注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成长的客观过程,既要重视学科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和运用,又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成为负责任公民所应有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能力。本课程需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
    (三)选择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倡导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 法,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学习乐趣。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四)呈现评价结果。1、科学、真实、准确呈现倡导用档案袋记录的方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2、客观、全面、谨慎解释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要尽量做到对学生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3、及时反馈教师应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描述性评价告知家长学生的学科学习状况。4、评语注意差异性、针对性评语表述尽量做到简要、精练,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五)发挥评价作用。1、注重激励。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优化的行为,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积极评价。多用激励性评价, 评价应力求具体、有针对性,夸赞、表扬应恰如其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2、关注过程。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认真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最后的结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学生体验获得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3、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既要关注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4、重在改善。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讲座第二部分,包尔斌从二个方面进行讲解学习。一、浅谈农村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当前,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思想品德课程,这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当下,很多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依旧是纯理论知识教学,不仅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逆反心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塑造及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小学德育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同时对于教育方法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显然存在明显的弊端,我尝试践行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效果很明显。1、讲解故事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喜欢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因此若将有趣而生动的寓言故事呈现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中,必然会吸引小学生融入课堂教育之中。同传统枯燥单一的讲述式教学相比较而言,更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通过讲故事的教育方法,便是故事讲解法,正是通过故事的讲述,使小学生通过仔细聆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是生活的真谛,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故事讲解法的时候,应当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而并非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紧扣教学大纲以及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充分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故事的难度与水平,另外,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小故事来教育小学生,通过正反不同类型的故事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2、民主讨论法。这种方法也经常被运用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则围绕着教师所设定的某一主题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其讨论过程主要分为激情、明理以及导行三个递进的阶段,学生成为课题讨论的主体,这样使学生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增强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为学生的课堂讨论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氛围,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3、创设情境法所谓的情境创设,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为配合课堂教学所创设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并在该情境中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紧扣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如同身临其境,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预定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加深对于教师所教授的道德理念的理解。可以看出,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正是依据人类的心理在特定情境中易产生情感共鸣的特点而提出来的,而小学生的情感是非常容易得到感染的,正是利用小学生的感性特点情境创设的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充分借助一些教具如音乐媒体或是生活实物等,并且情境创设时要体现其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的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小品话剧表演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角色置换,从而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受到道德熏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最终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做好准备性工作,教师可以在课间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演或排练,相关的道具以及音乐设备等也要予以充分准备,避免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意外。可以看出,角色扮演法正是借助于道德榜样的力量,使学生能够从艺术中领悟其教育意义,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完成教学目标。5、道德典型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立道德楷模,并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些人物具有高贵道德品质以及产生这些品质的具体原因。正是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对于道德楷模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道德楷模所具备的高尚道德观念也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与可操作化,拉近了学生同道德楷模之间的距离。道德楷模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其蕴含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道德典型的时候应当有所突出,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道德典型,从而引导学生予以学习实践,如学习雷锋,就是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等。6、实践调查法。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项实践性的课程,不仅仅以传统说教的方式在课堂中习得,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参与到社会中进行调研。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多以感性思维为主,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实现由感性升至理性的升华,并且小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更容易理解知识,加深对于知识的掌握。如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交警大队展开调查,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安全交通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思考: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思维体系还不成熟,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探究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1、明确学习主题,提高探究教学针对性。在探究式教学中,学习主题的制定是一项首要任务。学习主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基础,易于理解和接受,又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探究教学中的学习主题不够明确,会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思路与方向,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弱。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做到生动、具体,可从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在实际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来确定探究教学的主题,引导他们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教材知识,实现思维能力上的发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的时候,教师可开展“拒绝成长中的危害”主题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对青少年和成年人进行调查,包括是否吸烟、每天吸多少支烟、烟龄多大、患病情况等。课堂上,学生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分享得到的结论与启示。接着,教师提出本节课探讨的主题,即烟酒和毒品,并为每个小组分发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依次对这三种物品的危害性进行探讨。最后,教师对小组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这种主题式的探究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对烟酒与毒品的危害性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拒绝这些物品,保障自身的健康成长。
     2、开展实践演练,增强探究活动实效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实现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往往以理论讲解为主,较少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的听讲位置,虽然能够记住了知识,但由于缺少锻炼的机会,往往难以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对此,教师可通过开展实践性的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探究式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教学《应对自然灾害》一课的时候,如果教师仅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难以切实掌握各种防灾避险的方法。对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性的演练活动,首先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教育视频,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危险防范意识,了解面对各种灾害的正确自救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演练,让他们在面对火灾、地震等灾害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在实践演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们出现的错误行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探究积极性。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有所联系时,往往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与生活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入一些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实现对他们思想、行为的深层次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课余时间喜欢做些什么,并将学生所说的事情写在黑板上,如读书、做家务、做运动、玩游戏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课余活动分别能够使我们获得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发现有些课余活动有益于自身的成长,有些则没有意义,甚至还会起到负面作用。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健康积极的课余生活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自主制定课余生活计划,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包尔斌在结束说,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改变过去以讲说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通过明确探究学习的主题、开展实践性的演练活动以及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等措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讲座结束后,黄校长就包尔斌的讲座进行点评,他说,我有幸听了包尔斌校长的讲座如沐春风,收获颇多,包尔斌的讲座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清晰,匠心独具。他指出,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同时不断强化学生们的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以便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希望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们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顺利提升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老师们纷纷表示:老师们说,听了包校长的讲座,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这一新理念运用到新的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实,有效,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0
热门图片
巴州区第七
南江县八庙
南江县八庙
平昌县青云

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 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 四川蜀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18. 成都盛世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蜀ICP备130234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