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十二小:八王村里的那些新鲜事
2018-11-25 17:42:04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冯小春
四川报道讯(钟云川 黄家政 周宸可) 八王村距巴中城5公里,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448户2056人,人均耕地不足0.8亩,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以前经济收入仅靠劳务输出,几乎找不到一个在家青壮年劳动力,全是老弱病残幼,看到积贫积弱的故土,老人们叹道:“这里已经留不住年轻人的心了!”精准扶贫实施四年了,如今的八王村,新居排排敞亮,别墅栋栋洋气,果园片片生机,村民个个开心。便捷的交通与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外出人员纷纷返乡创业,沉寂的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各种新鲜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夜校、电商、坝坝舞、农家乐、KTV……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见人就说:“有生之年能享受这样的福,太知足了。”
2018年农历正月初七,八王村“农民夜校”教室里暖意浓浓,村委组织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正在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习总书记的视察视频,看到总书记在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贫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与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时,老党员雒登明热泪盈眶说,“有这样的领导,是民族之幸,人民之福啊!
“农民夜校”建立1年多来,成为村民学习政策、技能培训、民主议事的平台。巴州区十二小学成人教育学校教师黄家政是这里的常客,他积极协助村委,设计教学思路,拓展夜校功能,延伸覆盖面至外出务工人员,创设了固定课堂、掌上课堂和田间课堂。
在固定课堂上,利用远程教育设备,组织村民观看科技信息,播放农业种植技术视频,教会大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网上销售农特产品。在掌上课堂上,通过QQ群、微信群、网络云盘教材库等方式,共享学习课件、直播教学内容、在线互动讨论,把虚拟的信息平台做成实实在在的服务平台,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田间课堂上,邀请市、区农业畜牧专家,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技能培训深受村民欢迎。充分满足农户的意愿和需求,量身定做,科学安排,利用夜间或劳作之余,集中授课,分组学习,相互讨论,对农户分组教学,因人分类,因需施教;内容丰富,涵盖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移风易俗、农技知识、防震减灾、生活百科等知识。
2016年四川省科技扶贫在线开通,为科技与农业搭建起了一座桥梁,黄老师就是这座桥的纽带,他每天奔走在村里,了解收集种养殖户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详细记录,及时上传在线平台,专家回复后立即反馈给户主,一个问题往往要来回反复几次,黄老师要反复跟踪,电话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去现场拍录视频,然后亲自到在线解答专家那里请教,直至问题解决。
自在线平台开通以来,黄老师共为八王村种养殖户征集了126条问题,专家均在24小时内给予回复,挽救种养殖户急、重、危的事件12起,及时解决了像核桃掉果,葡萄开花不结果,仔猪白痢病等技术难题,为种养殖户挽回损失达数百万元。
“在线平台具有两大明显优势,平台的专家解决问题精准,指导性强,便于操作。反馈信息快,能及时解决目前实际问题。”村主任雷刚告诉记者。
八王村现有大大小小的专业合作社6家,涉及林果、蔬菜、花卉、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融合发力,形成了“建一社、兴一业、活一片、富一方”的良好局面。
参与合作社的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位合作社的理事讲:“因为规模化经营,防治施水等方便统筹,生产费用大大下降,生产统筹以及技术的全面跟进,产量也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国家给予的相关补贴也大大增加了,入社会员年户均纯收入约2万元,高出非会员户30%以上。”
合作社通过效益链的方式把农民联结起来,形成了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让农户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了话语权。一位种植户感慨,自己家在有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建大棚种了3亩西红柿,每亩净收1.5万余元,他满心喜悦地说:“真没想到能赚这么多!”
专业合作社已然成为八王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不再是梦想,借助农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经济大有可为。”第一书记自信满满地说。
农商互动,城乡一体,八王村的村民正幸福地体验着精准扶贫带来的甜头。面对大好机遇,第一书记谢长飞介绍经验时强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社员提供保姆式服务,包括:统购统销,种植结构调整,信息平台搭建,农产品渠道开发,农业资源整合,农业科普知识培训,便民服务等。”
今年已经66岁的陈以华有那么一股犟劲,爱折腾,早年在深圳、海口等地打工,随着年纪大了,想回家发展养殖业,他把想法告诉家人,遭到一致反对,乡邻也冷嘲热讽:“老陈老壳发热了。”他不甘心,又下不了决心,决定找区畜牧局咨询,还把畜牧局的技术人员弄到家里进行了实地考察论证。技术人员的建议给他吃了定心丸,他找亲朋、好友筹借资金,做蜂箱,建圈舍,干起了养牛羊、土蜂的事业。
说起容易干起难,老陈的养殖业可谓是一波几折,赔钱折本的事儿时有发生,妻子不热心,邻里冷眼旁观,可他就是不理会,床头买了一堆专业书,隔三差五往畜牧局里跑,局长说他都是常客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跟着翻番。村里人看着好羡慕,纷纷请求老陈带他们一起干,他不但不拒绝,还主动帮忙,义务指导,目前全村建有大型专业养殖场4家,其中蜂蜜更是响誉巴城,许多城里人慕名前来抢购,尽管价格不菲,但是供不应求。看到家家有收益了,这位花甲老人脸上也是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双11了,走进村里,随处可见村民手中拿着快递包裹开心地走在路上。“买家电,上京东”、“购物不用愁,天猫来帮忙”,漫步在新居的坦道上,迎面而来是互联网的春风。如今,体验网购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村里70、80岁老人也恋上了网购。
“手机在手,买啥都有,还能让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卖出去”。这种“买卖”对于八王村的村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网淘”让村民们也拥有了“等待收货”、“确认收款”的急切心情。
“每天大家都习惯性到电商服务点取东西,要是哪几天不去,好像有什么事情忘了办,现在不仅买啥方便,而且还能把水果、蜂蜜等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去!”村民张新民对此津津乐道。“由于巴城建设规划,有好几家物流公司与该村委洽谈,准备把厂子和办公地点搬迁到村里,电商也在村里招募合伙人。这是对八王村发展是一个大好机遇,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还可以促进消费,村两委非常支持这项工作。”
“现在人年轻人对新事物特别是电商发展接受程度很高,区委区政府对于青年返乡创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很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
“利用掌握的互联网知识发展农业经济硬是好,村里设想建设创业园,多渠道吸引电商及其他企业落户八王村。”村里雷刚主任对于村里的长远规划成竹在胸。
村还是那个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天天在改变,老百姓期待的好日子也许会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想。
日子好过了,村民精气神也上来了,村容村貌大变样。据村民李本刚大爷介绍,以前,村里道路不通,种种陋习难改,乱扔垃圾,到处都飘散着难闻的气味,打架骂人、邻里纠纷的事儿不断,村两委的主要职责就是调解各种矛盾纠纷,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搞发展。
2014年,村里启动巴山新居建设,村两委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环卫保洁队,组建日常事务理事会,设立文明表彰榜和陋习曝光台,张榜公示村民信用星级。从2015年底开始,村委每年开展“敬老孝亲”、“睦邻友好”、“遵纪守法”、 “恩爱夫妻”、“致富带头”等先进模范评选活动。
“过去村民认为这些都是虚的东西,既不保肚子又不解口渴,大家不感兴趣,也不参与,现在大家争着当。”老支书给来人讲了一个故事。“四社的李保富私下找我,他要一个‘敬老孝亲’模范的牌子,钱他出。”老支书雒登明深有感触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我告诉他这个不是钱的问题,更不能讲私人感情,必须得按程序,让大家来评,评出来是你,牌子不要你出钱,评不出来,拿钱也不行。”
“他听了我的话,好像有点怄的样子,我又问他要这个干啥,他告诉了我,孙子谈了一个女朋友,女方的父母新年里要到家里来,要是对方看到这个牌子,一定会认为他们家风好,有教养,给他们能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事儿也能成。”
“模范评选是由村民投票产生的,两年一评,实行动态管理,不实行终身制,违反条例,一律取消。”
“现在大家包包鼓起来了,当然想过更体面、有尊严的日子,所以村民积极性很高。”
“现在村里花木葱茏,干净清爽,像龙湖费尔顿五星级酒店一样洪亮。”老支书杨刚才笑开了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