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
2022-11-14 15:51:28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admin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着眼于全人类和全世界发展,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原创性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中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和平发展外交理念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升华,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增进人类社会与世界福祉的价值取向,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底蕴;时代价值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描述时使用了“共同体”这一概念,也可以称之为“联合体”,这一重要概念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认为,建立在抽象关系基础上的私有制及资本主义社会是“虚假共同体”。在“虚假共同体”中,人类无法实现解放,人类的自由无法保障。“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一切不平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的共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 “真正的共同体”或“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要义如下:一是“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二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的对立得以消除,实现了和解,达成了协调和统一。三是强调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必然得到彻底的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依然存在各种各样急需解决的问题,霸权主义的威胁和依然存在的强权政治、层出不穷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此起彼伏的局部动乱和恐怖袭击以及肆虐全球的疫情、饥荒。面对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只有全世界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历史性诉求。马克思认为,人类个体的解放历程与世界历史的演化过程是相吻合的,人类的彻底解放和自由贯彻于这一过程的始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生产突破国界、形成世界市场的深入论证,对物质与精神文化生产全球化趋势的科学预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深刻阐释,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全球、造福人类,共同创造美好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商共建共享,倡导和平合作发展共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历史的车轮朝着光明的未来前行,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着眼于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为基础,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目标,坚持以和平为基础的发展观,强调公平正义的义利观,倡导共商共享的合作观,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永续发展、民主和谐、开放包容和生态平衡、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人类社会演进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作出的创新性发展与原创性贡献。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分别与印度政府、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大进步,它对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社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时代,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国际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建立起公正公平的新国际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尊重各国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中国与世界各国都需要在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世界各国主权与领土的尊重,也是对世界各国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尊重,是对和平发展理念的坚持与贯彻。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了平等互利原则。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要条件是各国独立自主、平等相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建立平等、互利、相互理解的友好合作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再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传承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意味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联合国宗旨和联合国原则的,标志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代表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科学理念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高度认可,并逐渐达成了共识。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后,经过艰苦的探索,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确立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守不称霸、不扩张的庄严承诺,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中国长期坚持的“和平外交”思想的一种历史延续,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次新的探索。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爱好和平、珍视和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史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着追求和平,爱好和平的理念,倡导“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等方式与他国进行交往合作,坚持“天下大同”、贯彻“怀柔远人”、追求“四海一家”的天下观,“和谐”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这一理念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转化为对外交往、对外合作的实际行动。2019年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演讲中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习近平在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的主旨演讲中也特别阐明中华民族讲求“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文化传统。2021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上指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国语·郑语》记载:“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句话的大意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表明了完全的“同”不能使事物发展,有差异的“和”才能使事物和谐进而生万物。习近平曾多次引用孟子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阐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并倡导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来与世界不同文明、不同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兼收并蓄。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手段,力图打破人类现实社会交往的壁垒与障碍;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动力,促进人类文明繁荣,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人文基础,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思想,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呼吁要努力营造和平稳定、公平正义世界,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贡献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着眼于全人类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战略思维。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命题以及世界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问题、探索未来道路,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立一个稳定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为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蓝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时代意义。
强调共同利益,以促进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有利于推动构建世界发展新秩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但中国一直坚持和平的理念,始终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捍卫者。中国人民向来爱好和平,主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中国的发展,既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安定的国际环境,任何动乱对中国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世界的繁荣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所期盼的,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安定与繁荣离不开中国。习近平多次呼吁,要抛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陈规陋习,建立一种民主协商的新国际关系,推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理性的方向发展,努力为世界各国提供对话和合作的平台,谋求利益的交汇点。提倡在新的国际关系下,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均有平等的参与区域及国际事务的权利,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义利观,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探索共建、共享、共赢的新道路,建立“对话而不冲突,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人类共同繁荣而努力。
强调共同价值,以遵循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有利于推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人类共同价值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是共同利益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国际社会面临的治理难题不断增多,如气候问题、能源危机、难民问题、恐怖主义、疫情等。人类命运共同体兼顾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从现实出发,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提出超越意识形态、全人类共享的共同价值。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人类共同体价值超越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西方有关“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的“普世价值”是抽象和虚假的,掩盖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实质。“普世价值”中心论立足于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以西方主流价值观为基准,宣扬超阶级、超国家、超民族的伪价值观念,打着民主的旗号,排挤多元文明。人类共同体价值观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当今世界与全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提倡多元文明、求同存异。人类共同体价值是超越了西方“普世价值”,具有历史性、现实性、科学性等特点,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破了“零和博弈”思维,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多维度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公平与正义是实现全球治理的价值基准,构建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新型国际关系,承载着各国人民对建设繁荣安定世界的崇高追求。民主与自由是人类文明和谐共存的制度标准,提倡民主化,尊重各国依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制度,从而推动世界的进步,使人类文明更加开放和包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推动世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使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相辉映,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指出:“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布拖县委组织部,西南科技大学帮扶干部 鲁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