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http://bz.scbdw.cn
 
 
 
 

 

 

首页 部门动态工商质检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党风廉政政策法规科技教育三农在线旅游美食卫健|市场监管交通建设
调查研究“五字决”
2023-07-10 06:20:58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admin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联系群众、发现问题、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党员干部要立足新起点,带着问题走访调研、带着情感走访调研、带着创新走访调研,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严格做到“深”“实”“细”“准”“效”,做好“沉浸式”调查研究。
     “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详细资料,从正定到厦门、宁德,从福建、浙江、上海到中央,他都能从调研中发现问题、总结情况、寻求规律,在调研中孕育新思想、谋划新战略、形成新措施。党员干部要把情况摸清楚,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一线,向群众取经、听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让群众参与调研过程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调研过程中听到“原声态”“真心话”,获得不加“滤镜”、不经“美颜”的真像,真正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实”,就是作风要实、轻车简从,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调查研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下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脚踏实地”,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追本溯源”。现实工作中,调研依然存在“剧本化”“流程化”“形式化”现象,个别调研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就像旅游景点“打卡”一般,无论什么调研活动,去的路线一样,访的对象一样,听的说辞一样,让被调研单位提供调研材料。党员干部要求真务实,带着问题下去,真调查、真记录、真思考、真研究,在调研中发现隐形问题、变相问题、深层问题,不断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切实加强调研的实际成效。
     “细”,就是要找小切口、获真数据、寻细答案,听取各方意见,掌握全面情况。所谓“慢工出细活”,在开展调研的时候,要防止车水马龙、前拥后簇、呼呼隆隆式的被“调研”。陈云同志对调查研究工作,曾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5字诀,他认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党员干部在调研中想要获得真数据、找到真问题、寻得真答案,就必须要细。到问题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反映问题强烈的群众中去,打开群众的“话匣子”,多一些对问题的精准发问,把握宏观,搞清微观,调研才有真意义。
     “准”,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复杂的事物往往伴随着多对矛盾,唯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党员干部在调研工作中,要抓住“纲领”,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实践难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精准度,把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梳理清楚,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点”弄明白,在调研报告中把准问题的来龙去脉,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始终把“造福于民”作为价值观,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必须扛起的职责使命,走到前沿、冲在一线,多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经受磨砺与考验,保持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推动问题的解决。
     “效”,就是要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总结经验,切实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能长效。“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调查研究从民而来,从基层而来,调查研究的成果也将为人民群众而去。衡量调研做得好不好,不是看搞得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调研报告写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研结果,看能否把问题解决好,调研的最终目的就是求解决问题的“实效”、老百姓的“欢笑”。我们应当对调研中的收集的问题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对典型的好做法总结经验、复制推广,化“民声反映”为民生保障,从“困难问题”找解决答案,确保调查研究工作更加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作者:布拖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 王洪宇)







0
热门图片
党建连心促
恩阳区财政
布拖县举办
巴州区清江

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 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 四川蜀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18. 成都盛世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蜀ICP备130234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