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http://bz.scbdw.cn
 
 
 
 

 

 

首页 部门动态工商质检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党风廉政政策法规科技教育三农在线旅游美食卫健|市场监管交通建设
让非遗“打铁花”在保护传承中更全面融入当代生活
2023-03-09 16:37:57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admin
     2月5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国各地张灯结彩,赏灯会、舞龙狮,鼓乐歌舞,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闹元宵”活动也标志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在恢复正常,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正在回归。在成都天府新区官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铸匠云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景。

     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是流传于河南省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的美誉。2008年,确山“铁花”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遗。赤裸着上身的艺人们,结合现代机具,利用耐火材料提升铁水,将刚刚出炉的1600摄氏度的铁液迅速击向天空,使打出的铁花绚丽光彩、安全可靠。铁水掺杂着特制的干花,被抛向天空,“铁水流星”瞬间洒向地面,漫天金色光点如星辰坠落般绚丽夺目,赤膊上阵的舞龙者在其下舞动穿梭,吸引了很多观众。
     非遗不是逝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继2005年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2021年8月,中办国办再度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体现了中国对非遗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中国的非遗保护进入了一个注重高质量发展、注重保护成果利用的新阶段。
     政府发挥主导功能,夯实非遗保护基础
     2011年,国家正式颁布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非遗保护工作指导方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称“《非遗法》”),确立了非遗在国家公共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单靠一部《非遗法》无法完全满足保护民俗文化的各方面需要,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涉及的非遗也非常多样,这对于“打铁花”类民俗文化艺术保护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打铁花”类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如果长期处在一个无法可依的境地,社会力量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作为从事保护、发展和经营“打铁花”类民俗文化艺术相关产业的工作者就不能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这种状态将最终阻碍铁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完善法律体系。在国家有关部门现行全国性保护法案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法规,在立法上加强保护。相关的立法部门不仅要为“打铁花”保护与传承提供制度保障,还要积极制定且不断改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保护与传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引导我国的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迈上一个新台阶。
     规范文化市场。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化市场稳定、有序、公平竞争,而在当今跨地区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形势下,各地区“打铁花”类民俗应当从最初的对抗、偷艺甚至恶性竞争关系(如为争夺“最早”“正宗”等虚名而对簿公堂)转变为交流、学习的良性互动。政府要依法管理市场秩序,根绝假冒伪劣的民俗商品存在的土壤,还要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公平竞争,纠正诸如“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眼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民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传承“打铁花”队伍建设,保障“非遗”持续发展
     在非遗保护时,一大误区便是将非遗传承人与传承对象人为割裂开来,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是人,“打铁花”类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是非遗传承人与众多从业者,保护“打铁花”类民俗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丰富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民众才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是非遗的主人。
     保护传承人。政府要特别关注那些杰出“打铁花”传承人和优秀“打铁花”技艺人,给予他们经济扶持,让他们看到依靠“打铁花”也能生活得更好,保证他们能够专心从事于铁花技艺的传授,培养后备力量,打造地方性质的自主品牌。
     建设人才梯队。只有依靠具有“打铁花”民俗文化艺术相关工作经历的从业人员从理论上对“打铁花”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并能够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专业水准上为“打铁花”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具有理论依据和创新意义的指导。同时,通过非遗传承人队伍身体力行地有效推进和传承“打铁花”的保护工作,才能使其在河南确山本地,乃至更多地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依托高校育人。借助专家和学者们的力量,通过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也是传承“打铁花”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有的科研基础上,应依托当地的高校或相关科研机构,对各地“打铁花”文化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此外,对于各地那些保存不完善,濒临失传的“打铁花”类民俗技艺,在耐心地引导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民俗文化的同时,还要让青少年儿童从小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通过教育宣传培养下一代。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非遗传播效能
     “传播”是另一项重要的非遗保护措施,实质上可以上升到媒介与文明的关系问题。非遗是从古至今文明传承、文化交流的媒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写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媒介是随时代而发展甚至更替的,当传承人类文明、促成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工具不断更新时,非遗的媒介属性势必被削弱,必须借助其他媒介来提升非遗的知名度,恢复与当代社会的连接。
     科技助力非遗的全息科普。非遗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瑰宝。以“打铁花”为代表的非遗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其传承在历史的发展中断裂,人们将难以再见到“打铁花”类民俗文化艺术的风采。3D效果、全息投影、AI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可以针对“打铁花”表演难度较大,表演受场次、场地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受到相应限制等现状,创新演艺的呈现方式。
     全面应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一方面,建立“打铁花”专属数据库,全面、系统地记录其发展历程、表演方式等。另一方面,促使“打铁花”继承人、表演者入驻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等增强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充分利用社交平台讲述自身故事、分享创作经验、阐述非遗价值意义等,使人们多渠道、全方位认识“打铁花”,树立自觉保护和自觉传播非遗的意识。(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李轩逸;布拖县委党校,乃古木呷)





0
热门图片
布拖:持续
让非遗“打
布拖:强化
布拖:锚定

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 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 四川蜀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18. 成都盛世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蜀ICP备130234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