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平昌中学实验学校 学生:蒲佳慧 指导老师:李珊珊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如万花筒般纷繁变幻,科技与文化的浪潮不断冲刷着人类认知的边界。古老的《尚书》曾留下“玩物丧志”的训诫,但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该以同样的眼光审视“物”与“志”的关系呢?答案或许并非非此即彼。物,是客观世界的万千气象;志,是心灵对世界的感知与追求。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玩物”,又如何借物“长志”。
回望历史长河,那些真正懂得“玩物”之人,往往也是“长志”的典范。李时珍穷三十年光阴“玩”百草,终成《本草纲目》这部东方医学圣典;李白纵情山水间,“玩”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千古绝唱;法布尔痴迷昆虫世界,“玩”出了科学与文学完美交融的《昆虫记》。这些先贤告诉我们: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玩物”,而在于以怎样的姿态与物相处。他们之所以能化“玩物丧志”为玩物长志”,正在于始终保持着求知若渴的赤子之心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玩物”却可能走向另一极端。许多年轻人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浮光掠影,让电子游戏、碎片化娱乐占据全部心智,最终在数据的洪流中迷失自我。这并非“物”之过,而是“玩”之失——当“玩物”沦为消遣而非探索,当“志”被即时快感取代而非被滋养升华,古老的警示便一语成谶。
真正的“玩物”,应当是一种格物致知的智慧。正如“银发知播”们所示范的:欧阳自远以皓首之龄拥抱数字浪潮,让深奥的天文知识化作网络上的璀璨星光;汪品先用生动语言拆解海洋奥秘,使高墙之内的学术走向普罗大众。他们以知识为“玩物”,却让“玩”成为了传递智慧的桥梁。白发虽苍,心志愈明;流量虽虚,能量却真。此般境界,恰是“玩物”而不丧志的生动诠释。
物无善恶,志有高低。与其畏惧“玩物丧志”,不如学会“格物长志”——在观察中思考,在探索中沉淀,让外物成为内心的映照,而非欲望的囚笼。唯有如此,方能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让“玩物”真正成为滋养志向的沃土,而非消磨意志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