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http://bz.scbdw.cn
 
 
 
 

 

 

首页 部门动态工商质检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党风廉政政策法规科技教育三农在线旅游美食卫健|市场监管交通建设
西南科技大学“五维共建”协同推进“田野思政”混合式教学 助力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23 17:27:17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admin
     一、工作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重要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加强理论阐释、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带动和引导广大青年全面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让越来越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在广阔的乡间田野上贡献青春智慧、放飞青春梦想。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新战略,既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现实载体,也是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必然选择。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特征的“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思政,通过充分发挥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功能,进而实现从简单的“思政课程”平面式教学向多元的“课程思政”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转变。

     2012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先后帮扶四川省松潘县、布拖县,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和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助力松潘、布拖2个定点帮扶贫困县顺利“摘帽”。在助力西部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过程中,创新“五维共建”协同推进“田野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思政课,在“田野思政”混合式教学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思践悟、身体力行助力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二、当前现状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科研、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积极发挥实践育人、科研育人作用,高质量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但仍然存在研究视域窄内容少、认知不深站位不高、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思政育人效应不强等问题与不足。
     (一)研究视域窄内容少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大学生思政课程融入振兴战略的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关键字发现,截至2023年11月,相关研究仅有960篇(其中期刊论文949篇,硕士论文4篇,资讯7篇)。学科门类多集中在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课程改革等领域,较少涉猎新媒体环境下乡村振兴思政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服务“三农”机制研究、乡村振兴课程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成果完成人多集中于农林类院校或专业;研究方式以理论研究为主,兼有少量理论与实践路径结合研究。
     (二)认知不深站位不高
     目前,全国高校已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工作,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合力育人的格局,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仍存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缺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经常、不系统、不深入;对乡村振兴的长期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履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校责任不到位,缺乏积极主动精神;通过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对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力度不足;以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的“知识传授”替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
     (三)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主要表现在:课程思政教育混合式教学方法运用不足,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不够;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紧密,新媒体运用的不深入;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不够紧密直接,对以课程思政网络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学用结合不紧密;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思政网络教育内容偏少、课程网络体系建设质量不高;没有形成理工文等学科交叉合力协同育人效应,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思政育人效应不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虽然在国家各类政策指导、扶持和推动下,部分高校开始培育乡村振兴专门人才,但仍存在思政育人效应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时代价值,不具备学农爱农、献身农村基层的职业理想;不具备改变农业农村落后现状、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自己贡献的职业抱负;缺乏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育乡村振兴高质量人才队伍。

     四、目标任务
     坚持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建立健全“五维共建”协同推进“田野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造就政治坚定、业务过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青年大学生,为助力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总结凝练西南科技大学经验,提供西南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五、实施举措
     建立健全“五维共建”协同推进“田野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夯实体制机制、课程体系、思政队伍、志愿服务和基础条件5大建设内容,推进“田野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推广应用,助力大学生深度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实现践行初心使命、锤炼坚强党性、强化实干担当,展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风采。
     (一)体制机制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七大体系”建设。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多次召开专题协同会,印发《中共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系统推进学科教学体系建设”等七大体系建设规划。
     2.坚持同向同行,开展“三全育人”改革。2020年学校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十大育人”行动,构建形成“三全育人”创新链与“五创联动”课程思政协同推进育人格局。
     3.明确目标内容,实现“五大重点”突破。印发《西南科技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建成1—2个省级专业思政示范专业,2—3个省级示范教学团队,6—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10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力争建成立德树人标杆学校的建设目标。
     (二)课程体系建设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挖掘思政元素,突出“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实现度,在网络教育重点课程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突出“价值引领”指标。通过将“红”的底色与“绿”的特色深度融合,把课堂所学和科技成果带到田间地头,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保证。
     2.创新混合教学形式。积极探索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径,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与诉求,积极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逐渐形成课堂上、校园内、社会中、云端里“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建设,不断丰富混合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开展形式,以微视频、翻转课堂、云课堂等形式创新教学。
     3.提升思政教育质量。2020年、2023年开展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通过学原理、悟原文,夯实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理论深度;通过讲传统、重创新,拓展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参与广度;通过抓调研、重实践,提升乡村振兴“大思政课”落实力度;通过双听课、双评价,培养乡村振兴“大思政课”教学厚度。
     5.开设特色品牌课程。一是乡村振兴系列课程,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普法用法、乡风民俗、数字文旅和创新创业等角度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和融入乡村振兴一线。二是中国气质系列课程,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认同,唤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三是红色精神系列课程,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深厚内涵,引导学生领会红色精神、培育红色品质。四是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引导大学生认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根基。五是民族精神系列课程,结合专业课程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脊梁”,激发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担当。六是成才报国系列课程。引导大学生从先进人物事迹中明晰个人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在成才报国中升华人生价值。七是核心价值观系列课程,引导大学生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成长关系,学习身边核心价值观典型。
     (三)思政队伍建设
     1.拓展交流培训平台。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组织教师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混合式教学水平,王卫红、马雪、张伟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已在课程思政中发挥“领头雁”作用。
     2.锻造教学示范团队。进一步推进“专业思政”建设,获得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5个,其中1个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团队。
     3.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教改,2020年启动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首批立项6个。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将教师课程思政开展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
     (四)志愿服务建设
     1.锤炼志愿服务精神。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汇聚社会多方力量,通过深度参与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树立“最阳光”“有担当”“有信仰”的精神品质。设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专项,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传递党的“好声音”,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2.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大学生难以真正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自己,进而导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应当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结合高校优势及当地实际情况推出高质量的专业性志愿服务活动,定期联合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3.履责践责行思践悟。充分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多种实践形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以致用,用所学观察社会、回馈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致力于在解决乡村振兴问题中践行社会责任。组织开展“竖旗”“点灯”“托举”“架桥”等主题社会实践,参加“三支一扶”等多样化志愿者服务等,以问题为导向,面向党和国家重大需求,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持,鼓励和支持在乡村创业就业。
     (五)基础条件建设
     1.组织构架保障。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外专家等建立了符合改革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团队。
     2.协同联动保障。完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教务处统筹推进,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校工会等联动配合,院系组织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3.基地建设保障。学校依托学校校史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传播与实践教育基地等建立了线下实践教学平台;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线上课程、虚拟仿真平台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推进课程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在以四川为主的西部脱贫地区建设“行走的党课”工作室、云端思政课程数据站、科技小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大学生思政建设基地100余个。
     4.激励评价保障。将各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党建、教学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审,近三年投入专项经费 100余万元,确保改革落到实处。
     六、主要成效
     从探索与实践经验来看,西南科技大学通过校内校外、线下线上等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全面构建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立体式多维教学空间,实现由课堂教学向混合教学、由理论学习向田野实践,和由“课堂思政”向“田野思政”的转变,解决了教学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实现了实践教学全覆盖。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实施性较强,融合模式比较易于实现,彰显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特点。

     (一)以科学研究为牵引,引领大学生走进乡村振兴“实验室”
     新时代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勤学善思的卓越,应有脚踏实地的作为,更应有服务社会的担当。脱贫攻坚以来,学校有40余支团队、1万余名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西部脱贫地区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和产业开发项目,将自己的所学所获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将科学研究写在了田间地头,更推动乡村事业创新发展。先后获得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3415人,发表学术论文419篇。  

     2022年,“扶阳”大学生农业科技志愿服务团队致力于中药材附子研究,高效育苗后推广种植,建立优质种源基地保障附子高效优质生产,被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为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孜莫”大学生团队牵头承担的四川省民宗委《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地洛镇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试点》建设项目(建设经费50万元),成为凉山州唯一由大学生独立申报并获得立项资助的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项目。2023年,获得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一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5项。
     (二)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带动大学生耕种农村发展“理论田”
     受学校定点帮扶的布拖县委托,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带领相关专业学生为布拖县撰写了《布拖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草案)》《布拖县驻村帮扶“五个一”工作方案(试行)(2022—2023年)》等一系列面向全县未来发展的重要文件。组建成立定点帮扶布拖县大学生智库研究团队,开展田野调查并撰写了《新时代背景下凉山红色资源与精品党建课程融合开发研究》等近10万字的专题研究报告。其中,《四川布拖县以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 ——以四川布拖县彝族火把节为研究对象》《四川布拖彝族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等20余篇研究报告受到经济日报网、中国周刊网、中国网、中国报道网等媒体关注。
      
     研究成果辐射阿坝、甘孜、凉山等脱贫地区,为四川和西南地区民族产业的发展振兴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可供参考借鉴和可复制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
     (三)以田野调查为抓手,赋能大学生担当评估考核“监考员”

     脱贫攻坚期间,学校被国家选认为“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团,先后承担1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退出评估、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等第三方评估,派出100余人次学生参与四川省9个市州、21个县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估及贫困县退出诊断性评估,同时参加了多省市的扶贫协作交叉考核和抽查暗访,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应有的使命担当。
     (四)以文化繁荣为己任,组织大学生奔赴文化教育“大舞台”
     学校深度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活动,先后组织13届共140名志愿者分别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等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13年间,先后完成教学35000余课时,受益学生18000余名。志愿者先进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志愿者陈辅洋被评为全国优秀文艺支教志愿者。入选2023年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2个。

     2022年以来,20余名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开展布拖县文创产品设计系列专题研发,取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项,设计研发了“黑绵羊精灵”“乌洋芋兄弟”“回阳附子”“高原蓝莓”等20余项文创产品。
     七、未来打算
持续探索“五维共建”协同推进“田野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新机制、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案,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定向挖掘乡村振兴领域的“田野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思政处处促振兴、教师人人讲育人”。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任务展开各项工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建立持续探索“五维共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梳理承担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现统一规划和安排。加强教材制度建设,规范合理选用教材,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特色,总结在“课程思政”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成果,编写成优秀“课程思政”专业教材,形成顶层设计,各单位协同运行,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
     (二)锚定乡村振兴,丰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
     立足西部脱贫地区文化背景,挖掘民族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内容,将其融入课程思想教育工作中,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内涵。在教学中引用当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思想和人物事迹等进行案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多样性、趣味性,“接地气”式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三)强化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大纲的新思路
     强化田野思政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田野思政”课程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及时将乡村振兴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乡村振兴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投身乡村振兴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扎根田野、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四)推进教学改革,探索田野思政的新模式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丰富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五)加强示范引领,提供人才培养的新方案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通过采用落实国家、省级、高校三方多层次的示范体系,采用树标杆、抓典型等方式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与先进经验,形成庞大的规模、塑造合理的范式、确立优越的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0
热门图片
西南科技大
平昌县兰草
平昌县青云
杜建一:用

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 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 四川蜀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18. 成都盛世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蜀ICP备13023452号-1